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熊希龄曾在1913年7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国务总理,后以实业、教育与慈善事业为己任,是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光绪年间他作为随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参赞官之一,东渡扶桑,回国后即向湖广总督端方上书,提出一设学堂、二设公司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在沅洲创立务实学堂,又在醴陵的姜湾办起醴陵瓷业学堂,以实现其“实业振湘”的主张。 醴陵瓷业学堂开办两个月之后,各速成班学员手制瓷品烧制出来,竟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彻底...
玉壶春瓶,系古人的实用酒器。“玉壶春瓶”四字,指的就是用玉壶去买“春”(“春”系指酒),玉壶春瓶,因此得名。 这里介绍的是一件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见图),高32.8、口径9.8、底径12.1厘米,撇口沿,细颈,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为杏圆状下垂圆腹,曲线变化溜圆,圈足相对较大,稍向外撇,底施白釉,胎质细白,较厚重,釉色青白肥润,纹饰颈部为蕉叶纹,腹部为缠枝莲纹,胫部为如意纹,青...
砚,俗称砚台、砚瓦,磨墨器具。作为华夏文房四宝之一,唐代以前多用瓦砚,以后通用石砚,仍沿称砚瓦。砚既是磨墨写字的实用品,又是可以观赏把玩的文案清玩,历来为文人墨客青睐,唐诗人杜荀鹤诗咏:“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宋代的苏轼、米芾、清代的纪昀皆嗜砚成癖,玩砚、藏砚到了痴迷的地步,并有砚谱传世。相对而言,玩砚藏砚大都选择天然材质的石砚,瓷砚却比较少,主要是瓷砚缺乏天然石砚发墨良好的特性和因材...
宋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较高的地位和较好的升值空间,可以说一片不易得,一件更难求。瓶与“平”同音,取其谐音“平”寓意平安。早期的陶瓷瓶多为尖底圆腹细颈,肩上有供穿绳用的耳或系,显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后来瓶逐渐演变为高身深腹平底,除做实用工具外也具有了装饰功能。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彩,如隋唐时的盘口瓶。宋时闽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寓意吉祥。 笔者藏有一青釉...
汪野亭(1884 1942年),名平,字野亭,号元鉴,又号传芳居士。民国著名瓷绘家,系珠山八友之一。师从潘宇、张晓耕,初习绘花鸟,后专攻山水。临摹“元四家”、“清四王”。早期绘画精细,中年粗犷豪放,晚年老辣苍雄。 汪野亭绘刻山水方瓶,矾红单色填彩平远式构图,古拙高逸气势磅礴。近景坡坨堆叠有序,古树交错参差葱郁。碧潭溪水潺潺,岸置针草茅亭。隐士临江垂钓,板桥老者携童。山坳蹄声回响,策马飞奔前行...
编 号: 37302 摄影作者: 文件名:F07c0402.jpg 文件大小:21K 高 X 宽:283 X 253 说明:F07c0402.jpg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自然性质的重要工艺创造,也是记录他们生产、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古代遗存的各类陶器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难以解释或无法破译的神秘纹样、文字和图形等。笔者收藏的一件大...
虎子,本为溺器,即为盛装小便之用的器物。当然,这种虎子仅为男性专用之物。如此不洁之物怎可入藏?后听文物专家告之,这才知晓,许多出土于古墓之中的虎子是专为陪葬而烧制的,并没有使用过,所以并无不洁之虞。 虎子被作为实用的溺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就有制作于春秋时期的虎子(当时应称做兽子)。及至唐代,因为唐高祖的祖上有一位叫做李虎的,为了避讳,唐代人就把虎子改称为马子了。到了南宋,民...
编 号: 37887 摄影作者: 文件名:F28c0805.jpg 文件大小:16K 高 X 宽:283 X 264 说明:F28c0805.jpg 在中国的酒文化中,酒器是体现饮酒人文化素质、个人气质和品位的标志。酒文化博大深广,酒器也五色杂陈。青铜时代,以青铜制作大小贮酒与饮酒之器,文物等级都甚高。战国到汉代,漆木质酒具很流行,那种彩绘漆器羽觞 也叫耳杯 造型独特...
这件小陶环白陶质,生坑,完整。外径3.9厘米,内径1.5厘米,好径1.2厘米,厚0.4厘米,内外沿微凸边廓。两面均满饰卷云纹,总体光滑,偶见小砂孔。 据《尔雅·释器》说:“好肉若一谓之环。”,《说文》释环为“璧属也。”环在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广东曲江石峡文化均出土发现用蛇纹石、大理岩做成的环,主要作为装饰品。商周时期较多素环,春秋时期环常饰以繁满精美的纹饰,形制也相当...
图真合刷花《三阳开泰图》冬瓜罐,高27厘米,最大围7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20厘米。敛口,圆鼓腹,白胎,胎质细腻坚硬,通体施白釉。此图以山间小溪旁边三只羊为主题,白羊静静的吃草,黑羊凝望前方,棕色的羊抬头看着天空,以松树、太阳作背景。巧妙地利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色块,将三只羊表现得神态各异。 “羊”与“阳”同音,“三羊”与“三阳”相通,“三阳开泰”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吉祥...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以中小型为主,在新出的样式中,最有创意的为悬足香炉,它在原有三足基础上,于器底多加一个圈足,使得胫部的承足因高于圈足而呈悬空状,故被称为悬足炉。笔者的藏品中有一件景德镇窑的蓝釉悬足炉,虽然其双耳部位已伤残,但其端庄典雅、古朴清秀的风格依然留存,耐人寻味,这种感觉在同时期不同窑口的悬足炉中是无法体会到的。 此件胎体厚重适宜,器高7.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7.8厘米,玲...
三足筒式炉源于战国至两汉期间的酒具青铜樽,青铜樽本有盖、双铺首耳环及三熊足,至明中期已简化为三足筒式炉,并且在用途上从酒具变作香炉。 此炉高8厘米,口径和底径均12.4厘米,为明弘治民窑产品(见图1、图2)。 一、民窑瓷器在明代成化朝以前胎质较粗松,自成化始,除低档粗货外,一般中高档民窑器之胎质皆有改进。此炉胎体孔隙量少,手感比重与同期其他器物相当。 二、釉质较肥润,釉色微泛青,...
淮安的瓷友老朱,收集了大量明清的青花瓷片,他将瓷片按纹饰画意,分别装镶在泡沫塑料板上,做成“瓷片册页”,其中有“百美图”、“百子图”、“百福图”等等。猪年将至,他们想在明代的瓷片中找全12生肖(图1至图11),然后制成别致的贺卡送朋友。他们在数万枚瓷片中苦苦搜寻,最终没有找到猪,只好用一枚清代康熙年的野猪来代替(图12)。我觉得明代青花纹饰上不会有猪的形象,因为猪与朱同音,犯了朱明王朝的大忌。但也...
1997年冬,笔者在西安古玩市场上买到一只青花莲子罐。这只莲子罐破得厉害,口、颈及上腹部碎裂成八片,用几十枚铜扒钉锔合。颈下肩部暗刻一圈蔓草纹,胫根部暗刻双旋纹一周。颈部用一圈下垂角旗纹(是变体莲瓣纹在晚明到清初时期的简约画法)装饰,罐腹一侧画雄狮纹,另一侧画蕉树纹,地面用“地皮小草”勾点表现(见图1、图2)。 从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特点、暗花工艺等方面看,这只莲子罐无疑应是明末崇祯朝民窑高...
夏 菱纹鼎 高20cm;口径15.3c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藏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